六個人的小世界-門檻,串連,與可預測性
相變與串連
- 當網路稠密到一定程度時,具有滲透性之不穩定群落才會出現è巨大的連結分支。
- 低連結網路中,高連結個體對社會感染傳播有超乎比例的影響è意見領袖和社會核心人物被視為推廣新觀念、新習慣、或新科技最富有成效的重要角色。
- 社會性感染 vs. 生物性感染
-
社會性感染:『感染的』和『非感染的』兩者之間的相對數量。
-
生物性感染:影響力不受個體接觸對象的多寡而改變。
-
連結狀況不佳:無法讓串連現象從一個易受攻擊的群落躍到另外一個,因此阻遏了全面性的串連。
-
連結狀況過好:越多人參與,任一個體的影響力就越小,不會有單一的創新者可以憑藉一己之力,將個體從不動狀態轉為活躍,也會妨礙串聯的發展。
跨越裂痕
-
在串聯視窗的上界邊緣,易受攻擊的結點密度剛好足夠在網路中形成一個滲透性的不穩定社群
-
系統各處幾乎呈現區域性的穩定
-
緊靠視窗內緣的區域,因易受攻擊的群落只佔整體網路的一小部份,單一的新奇事物要剛好打中它的機率不大
-
串連現象趨於稀少,系統大部份時間處於全面性的穩定
-
一旦串連開始產生,上界和下界的狀況馬上出現分岐。
-
下界:串連現象會一直傳播,直到佔據整個易受感染的群落
-
上界:因為網路的高度連結,採行先鋒形成之不穩定群落跟網路其餘部份緊密結合。
-
Cross the chasm:成功的創新必須從採用先鋒的初始社群躍進至更廣大的一般群眾。
-
下界:並沒有這種裂痕,只存在不同大小的先鋒部落。
-
上界:不僅要找到採用先鋒,採用先鋒也必須處於適當的位置,對多數群眾產生影響。
-
視窗上界的串聯甚至比下界更少,但規模會大出許多。
-
當串連之傳播受到『區域穩定性』的影響大於『連結性』時,重點是:能否連結上易受影響的個體,而非連結狀況的好壞。
-
要能辨識採用先鋒,並看清網路狀況,才能知道是否能連結起來。某些成功的例子為好擊中適切的不穩定社群。
非線性的歷史觀察
-
要考慮過去可能發生但卻沒發生的事情
-
在成真之前,沒有任何一個特別條件判斷會產生的結果。
-
偉大是一大群人趨近的共同意見
-
資訊串連的本質:依附性的決策(contingent decision making)
-
重大的歷史事蹟難以直接了解,所以我們用某個部份或某一個人物作為代表性圖騰,但在瞭解【集體行為】時,卻會產生誤導。
-
Napster MP3 成功的原因
-
採行門檻要夠低
-
特有之形態與來源
-
從概念變成群體現象的是使用者
-
對人的影響
-
創新者、革命家:會觸發串連的種子
-
重點:落在適合的地方
-
創新者及革命家一直都存在,但運作環境中的互動模式更具影響力
-
串連模型:事件發生前無法區分之初始條件,會因為網路結構而產生極度不同的結果。
-
個體在做決策時,若會參考他人意見,那麼單單考慮品質(採用門檻)就不夠。
重新檢視強固性
-
正常的意外:一些相當普遍的錯誤不斷累積,最後以完全意料之外的方式使事情惡化而醞釀意外。
-
真實世界中的複雜系統全是既強固又脆弱的,沒有任何嚴謹的計劃或精密的科學可以預防偶然發生的災難。==)我們需要一個對強固性更完備的概念:
-
預防失敗
-
準備承受失敗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