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人的小世界CH9 Part1.
豐田─愛新危機
豐田集團
集團由兩百多家公司組成
集團內所有公司「徹底的」實踐豐田生產系統(一種日本企業普遍遵行的製造與設計流程協定)
集團內所有公司合作關係非常密切,包括定期相互交流人員、智慧財產 等,甚至利用自己的工時與資源相互幫忙,就連互相競標豐田訂單的對手也不例外,且不需要任何合約或書面記錄。
愛新公司
豐田P閥門(一種煞車零件)唯一供應商
效率考量,生產線集中至一家廠房
危機的發生
廠房發生火災,重建需要兩個月的時間,但豐田為了保持本身彈性,只有兩天庫存
少了P閥門,產品就無法順利出貨,因此影響不只豐田本身,還包括所有零件商及員工
危機的化解
大火尚未撲滅時,愛新員工已經著手審慎評估災害,並擬定該採取的步驟,發出危機事故通告
集團內公司接到危機通告時,立即有反應,並且自行協調重建工作事宜
雖然參與重建工作的廠商都缺乏製造P閥門之經驗,但由於同步工程本是例行之事,因此能更快速的完成重建工作
公司之間利用原本就已建立之網路關係,加速了情報的流通
每家公司皆重新安排生產優先次序,並組合彼此資源完成重建工作
在幾乎沒有愛新與豐田直接干預之下,三天內完成重建
社會網路議題
跳電事件形成的大災難、文化流行的變遷等,一般人不容易了解始末發展
透過學者對豐田危機的事件報告書,我們可以了解整個事件的發展情況→組織中之資源配置、問題解決能力等與其架構是否有任何關聯?
組織相關議題
市場與分層管理
勞力分工原則:學習曲線效果帶來專業化效益─階層組織為產業組織最佳型態
作者將組織分成「階層」與「市場」
公司都為階層組織架構;市場發生於公司與公司之間
若一家公司能有效操控另一家公司,便以併購方式收場,成為更大的階層式組織;若一家公司管理成本過高,其中一個部門可能會獨立出去→不論何種情況,公司都維持階層性架構,只是規模數量不同
產業分隔理論
公司理論是既成事實後才出現,階層架構並非唯一成功之產業模式
組織型態的興起是為了解決問題,面對組織型態演進過程中,某一個時間(分隔點),世人會面對某普遍性的問題,而必須在幾個互相競爭的解決方案中做抉擇,選擇一旦確定,勝者便會全然盤據當代思想,讓世人忘記還有其他替代方案
第一次產業分隔
工業革命時
廠商追求快速生產廉價產品
高度專門化的生產線淘汰過去高度手工藝的生產系統,且幾乎所有公司都採階層式管理方式
第二次產業分隔
七○年代之後,環境變化快速,且不明確
廠商追求彈性與適應能力
將資本投入在多功能機器技巧精湛的工人,製造小量但範圍寬廣的系列產品
模糊不清的局面
組織內員工一開始不確定自己要做些什麼→以一般概念開始,逐步修正
環境不明確,工作複雜性提高→工作重新切割、資源重新分配、一連串解決問題的活動
每個人都擁有「某部份」問題解決資訊,但卻沒有一個人可以了解所有的問題與解決方案→必須有足夠與多元的參與組合才能辨別複雜的因果關係
社會網路與組織
個體的連結會造成全面性的結果
Ex:在前述豐田case中,平時不同子公司間人員互動交流,使組織連結路徑變短,讓危機發生時能更有效率的進行溝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